新闻中心
正值同济大学113周年校庆之际,一年一度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学术报告会于2020年5月20日下午顺利举行。本次报告会“1 3”板块,即1个特邀报告,3个主题板块。其中,特邀报告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3个主题板块分别为“城市治理与规划”、“国土空间与规划”、“技术方法与规划”。
开 幕 致 辞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 彭震伟教授致开幕词
学院党委书记彭震伟教授代表学院欢迎与会的各位在同济大学113岁生日之际来到校庆报告会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专场共同庆生。他指出:第一次以线上举办校庆学术报告会的新方式提供了新机会与新思考,各位同行可共同探讨新技术对于学科及发展产生影响,传统的规划方法与规划内容、思维过程的不足之处如何进一步得以改进;希望通过学术交流,思考规划学科如何更好促进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特 邀 报 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同济大学副校长 吴志强教授作特邀报告
吴志强院士特邀报告的题目是“2035城市置顶技术展望”。他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5-2020)“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讲起,基于“大(数据)、智(能城市)、移(动通讯)、云(计算)”的宏大回归与推演,概括了2035我国城镇发展的十大基本背景;首次创新提出未来城市规划设计技术的五大突破方向,包括:(1)城市全生命周期的智化;(2)“新基建”的全面建构;(3)城市规划的创作方法与创作过程的全面智化;(4)“城市物质感知”到“城市情感感知”的转变;(5)城市迷走神经微系统的全面建构;在此基础上,系统展望了未来城市置顶技术的九大领域,以及涉及的100项专门技术;报告最后高屋建瓴指出了未来发展的三大智化,即“城市智化、规划智化和组织智化”;报告为我国下一个15年国家中长期计划的“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目标勾勒了全景式蓝图;为精准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和城市发展规律、促进传统城市规划向现代城市规划发展指明了城乡规划学科的新方向。
主题1:城市治理与规划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 张尚武教授
在“城市治理与规划”板块,张尚武教授的报告题为“城市更新范式转型与城市治理能力建设——杨浦建设知识创新区的若干思考”。报告回顾了上海市杨浦区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幸福家园”的转型发展,提炼了“城市更新”与“城市治理”两条主线,通过城市更新支撑知识创新区建设;指出科技创新、城市更新与社区治理三项重点,将城市空间存量优化,以价值取向、更新模式、治理手段的统一为目标,把资源转换为新的生产力,以基础维度、支撑维度、目标维度为导向,营造创造知识创新区新空间生产的新模式。
王兰 教授
王兰教授以“后疫情时代健康城市空间规划思考”为题,深度思考健康城市空间规划:(1)理念变化。新冠疫情带来空间价值观的变化,空间的健康性、兼容性和应急性需纳入城市空间的价值观;(2)研究拓展。构建健康城市规划的“四要素、三途径”理论框架,对规划原则进行再思考;(3)实践探索。采取跨领域循证实践模式,涵盖宏观、中观、微观空间的多尺度工作框架;(4)未来愿景。注重健康风险、健康要素和资源、健康公平三方面的研究实践,构建“实证研究 规划设计实践 健康影响评估”三位一体的健康城市规划体系。
潘海啸 教授
潘海啸教授以“城市空间结构、病毒传播与控制模拟评价”为题,指出我国(特)大城市尚缺乏在遭受疫情大范围冲击下对城市多模态运行的考量;提出城市空间结构仿真模拟,以“有无公交感染控制”为变量,模拟疫情下城市感染人数的增长;指出未来城市“5d交通模式”:(1)建设早期预警体系,多学科多领域联合;(2)严格控制高耗散型规划建设,鼓励高效城市空间结构;(3)控制人类活动与野生动物的交集;(4)从空间布局、城市设计、信息和车辆全面提升公交服务水平;(5)构建更多更安全的街道空间。
李晴 副教授
李晴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从微设计到微治理——上海市徐汇区康健社区参与式微更新”,指出微更新要回归社区本源,提高居民参与水平;通过“微设计”实践促进“微治理”,居民参与促进建构社区“实体”,塑造富有情感、公共理性和公民美德的有机社区共同体;参与式社区微更新的相关主体包括区级政府部门、设计施工公司、居民委员会、物业公司、社区居民以及ngo组织;基于在地工作坊的行动研究模型,往复推进深化,寻求共识;规划师的角色从设计人员转变为“触媒”,除了专业知识,还承担组织、动员、协调、化解冲突等职能。
主题2:国土空间与规划
孙施文 教授
主题报告的第二板块是“国土空间与规划”。孙施文教授以“规划学科与教育——适应从城乡规划到国土空间规划的转变”为题,从规划体系、对象、内容、管控方式等角度探讨了城乡规划到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转变;同时,从学科定位、整体架构、思维能力、教学内容和体制等角度探讨了规划学科和教育应当在哪些方面进行完善;城乡规划学科的定位应当是国土空间规划多学科工作平台的主干型学科;应当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层面完善规划的整体架构;建立战略-策略-政策-措施的完整逻辑链,提升改造、改善、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培养有专业方向的“通才”。
张立 副教授
张立副教授以“《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的技术要点探讨——国际经验研究的视角”为题,介绍了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编制中面临的问题,以及空间规划改革对乡镇层面的要求,提出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应当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生态文明导向下城乡融合发展等要求;结合法国、英国、荷兰等国际案例和经验,提出了相关建议;总结了编制指南的技术要点和技术框架的最新成果;同时指出同步推动如行政区划、财税制度、空间管控立法推进等相关领域变革的重要性。
陈晨 副教授
陈晨副教授以“美丽乡村 青春同行——‘乡村振兴研习社’的一些探索和思考”为题,指出该研习社以推动全校范围乡村振兴相关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创新创业等工作为宗旨;成立两年来组织了读书会、培训会和大量乡村调研,派出18个小队;以类型学视角对全国四大地域60个典型乡村进行深度的在地研究,实践“设计下乡、政策下乡、理论下乡、服务下乡”,通过在地设计激活乡村基础教育设施、乡村新型产业模式、乡村文化认同感;在产、学、研、行政“四位一体”联动下,研习社获得了如全国挑战杯等奖项,社会效应扩大。
主题3:技术方法与规划
钮心毅 教授
主题报告的第三板块是“技术方法与规划”。钮心毅教授以“城际人居迁居视角下的中国城镇化空间格局特征——基于百度迁徙数据的研究”为题,探索人口的流动迁居形成了我国的人口城镇化格局;利用百度迁徙数据,以全国地市为空间单元,通过比较春运与平日的城际出行特征,分离出春运节前返乡的人口流量与流向特征,由此测度长期城镇化进程中发生的城际迁居人口规模与空间分布特征;在此视角下,我国的人口城镇化形成了南北分异的空间格局,lisa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得到我国地理南北分区“秦岭-淮河线”基本符合这种南北分异特征;这一趋势可能会导致我国南北方走不同的城镇化道路。
程遥 副教授
程遥副教授以“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低效空间识别与挖潜”为题,提出判定低效用地的不同方法途径;时间维度上,不同发展阶段的省市因集约水平不同,对于“低效”的界定也应不同;空间维度上,应从全域全要素角度理解资源配置的空间机会成本,关注存量建设用地潜在的农业、生态价值;挖潜低效空间是通过公共政策引导空间资源配置优化的过程;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为低效用地有效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建立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层次体系与传导机制,设置不同层级的管控重点与精度,结合各类空间管控政策线等进行低效空间的挖潜。
刘超 助理教授
刘超博士以“国土生态空间的大数据与新技术应用探索”为题,指出需克服数据种类、来源和质量的不足,利用传统数据和国内外开放大数据源,整理国土空间生态环境数据库;可将其划分为基础地理类、城乡规划类、土地资源类、水资源类、环境类、生态类和灾害类等,以此为基础开展现状评价与风险评估;评价方法面临数据精细度、方法科学性等方面的挑战;不同层级区域所需的数据类型不同,各类数据对应不同的分析技术与评价方法;开发适合规划人员操作的国土空间规划评估评价数据模型平台,为国土生态空间研究与规划奠定基础。
朱玮 副教授
朱玮副教授以“城乡规划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问题及应对思考”为题,以其近7年评阅的50篇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为样本,围绕研究动机、数据和方法、问题总体特征,按出现频率排序梳理归纳6类问题:研究方法、研究设计、文献综述、研究结论、研究规范、研究内容;建议加强实践问题导向的学术思维训练、基于理论的研究设计训练、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训练,鼓励植根现实的研究范式、扎实定量研究方法训练、从严审核论文开题、建立论文质量监测体系和应对方法论;建立研究生论文质量监测体系,开展更科学的研究。
总结与点评
赵民教授作总结和综合点评
赵民教授指出,此次报告会体现了同济规划系人才济济、思想活跃、成果丰富的特点;报告内容涵盖了规划学科发展的前瞻性问题及长远导向,学科正面临的规划体现转型问题,以及以空间规划与健康生活为代表的热点问题,给大家带来了异常丰盛的学术大餐。具体来说,张尚武老师关于杨浦的研究具有很多亮点,其中很重要的是在科技与民生两个导向下进行共同价值的判断;王兰老师展示了其选定健康城市研究领域的前瞻性,实证了健康与空间规划的关联性;潘海啸老师证明了空间结构与疾病传播的关系,也提供了规划学科新作为的方向;李晴老师的实践与研究表明微设计与微治理两者需相互渗透、密切结合;孙施文老师展示了规划体系转变对学科建设的意义与挑战,规划应作为骨干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发挥作用;张立老师对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的研究很有意义和难度,乡镇规划编制对应的事权尚需研究;陈晨老师的工作表明乡村振兴不只是规划技术问题,也是社会教育问题,乡村是学生的第二课堂;钮心毅老师的研究展示了大数据研究的价值与可能性,新的数据带来了新的研究路径、发现与思考;程遥老师阐述了未来规划工作重点转向低效空间识别的趋势;刘超老师对国土空间规划数据的来源与用处进行了很好的展示,呼应吴志强院士的报告,证明新技术是学科强有力的武器,也论证了城乡规划学科应和其他学科协同工作;朱玮老师关于学位论文的报告非常重要,报告非常具有实操性。
报告会开幕式和特邀报告板块由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杨贵庆教授主持。城市规划规划系副系主任耿慧志教授、副系主任卓健教授、同济大学住建部干部培训中心主任张立副教授分别主持了“城市治理与规划”、“国土空间与规划”和“技术方法与规划”三个主题板块。
本次校庆报告会采用了线上交流的方式,吸引了校内外广大师生和校友,也受到了兄弟院校热爱城乡规划专业师生的关注和热忱参与,与会者人数最高达到1470人规模。校友们通过参与学术报告会的方式,不仅共同“云游”了城乡规划研究的学术天地,而且也为母校校庆生日表达了一片片祝福。
海报设计:汪滢
报告会文字记录整理:王丽瑶、张宇微、秦添、汪滢、王宣儒、南晶娜
审阅:杨贵庆